日前,首届中国智能教育大会在北京举行,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人工智能专家和教育专家、一些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大中小学校长、教师和企业家等近1000人参加。
日前,首届中国智能教育大会在北京举行,教育部有关负责人、 》中明确提出了“智慧教育”概念,即智能时代的教育从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目的等方面要有更大幅度的改革和转变。智能教育重点要解决的是教育均衡问题、个性化教育问题。
智能教育等于电脑和网络上课?
作为基础硬件设施,电脑和网络的建设、普及在国内各级学校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和多媒体教室比例大幅提升。这二者肯定是智能教育中教和学的重要媒介和工具。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子季认为,延续了千年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互联网、信息终端武装起来的学习环境当中,变得越来越陈旧,智能教育需要教育内容的重大调整、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学习资源的跨界重组。
李德毅指出,基于卷积神经算法的深度学习机器人已在多种知识考试中取得了比人更好的成绩,因此智能教育要求人的学习不再是知识的学习,必须是获取能力的学习,是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李太豪指出,我们需要基于电脑和互联网大数据的统计计算来认识教育的规律,也需要收集个体“小数据”来发现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清华大学大规模在线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孙茂松教授等专家还提出,智能教育时代专业设置、教学系统、课程安排等的改革势在必行。广西教育学院院长袁旭教授则提出,智能教育应该是解决人机交互中,人机分工和人机写作的角色和相互嵌入的程度问题。
智能教育如何促进素质教育?
智能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要解决当前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但智能教育绝不等同于素质教育。李德毅指出,智能教育是匹配和服务于智能时代的。
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林仕梁,北京市东城区教委副主任孔庆亮等都明确提出,不应该使用21世纪的信息技术去强化19世纪的教育模式。智能教育的革命要打破自19世纪以来为了顺应工业化时代批量生产体制的教学模式,破解“快的吃不饱,慢的吃不了”的困局。陈子季指出,智能教育要打破学习的垄断,弥补教育鸿沟,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的精准化,重新界定公共教育服务的范围,同时在此过程中,政府进一步履行管理职责,制定智能教育的测量标准。
智能教育如何推动角色转换?
社会上有人认为智能教育将用机器人取代人类教师,与会许多专家都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浙江省政务新媒体研究院院长王建华、江苏省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戎年中均指出,机器人主要负责教师日常工作中繁琐重复的机械式劳动这部分,智能教育中的教师要实现角色转化,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为了达到这个效果,适应这种变换,教师自身就必须是一个学习者。人才培养中教师“育”的作用不可或缺,这实际上是对教师能力的更高要求,也是机器人难以企及和替代人类老师的关键。如由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研发的英语作文智能评测系统“批改网”在英语作文教学中,教师辅助指导就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