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媒技术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舞蹈影像课程正经历着从“艺术表达工具”向“数字文化载体”的本质性蜕变。这种蜕变不仅体现在技术工具的迭代升级,更在于其作为“数字原住民”一代的文化认知载体,在非遗传承、艺术创新、教育革新三个维度上的深远意义。

技术革新:从“工具辅助”到“人机共创”的创作范式转型

智媒时代的技术特征集中体现为AI算法、5G通信、XR扩展现实、大数据分析的深度融合。在舞蹈影像创作中,这些技术不再仅仅是后期制作的辅助工具,而是成为创作逻辑的核心驱动。目前生成式AI已能根据文本描述生成高度逼真的虚拟舞者形象,甚至通过动作捕捉数据实时生成舞蹈动作序列,实现“人机共舞”的创作模式。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舞蹈影像“先有动作,后有影像”的线性流程,转向“算法生成—人为修正—再生成”的迭代式创作,使舞蹈的“诗意性”与技术的“逻辑性”形成有机互补。

文化意义: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的非遗数字化路径

舞蹈影像在智媒时代的核心文化意义,在于其作为非遗活态传承的“数字方舟”。传统非遗保护多采用“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而舞蹈影像通过动态影像的记录与再创作,使非遗动作从“文本记载”转化为“视觉语言”,从历史记忆升华为当代表达。例如,云南彝族跳菜舞的“祭祀-宴饮”仪式,通过4K影像技术的特写镜头捕捉,可将步法转换的节奏特征转化为可分析的数字参数;苏州评弹的气韵流动,则可通过慢动作技术放大弹唱时的呼吸细节,使观众在虚实交织中感受非遗的现场性本质。

这种“活态传承”不仅延长了非遗的生命周期,更通过数字空间的传播与再创作,使其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正如北京舞蹈学院《傩·缘》舞蹈影像作品所示,通过镜头语言重构傩戏的仪式空间,使千年傩戏在数字时代获得“第二人生”——这种“数字傩戏”的创作实践,印证了舞蹈影像在非遗传承中的“创造性转化”价值。

教育革新:从“技能传授”到“跨学科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智媒时代,舞蹈影像课程的教育意义已超越“技能传授”的层面,转向“跨学科素养”的培育。传统的舞蹈影像教育多聚焦于摄影技巧、后期制作等技能培养,而智媒时代要求课程构建“技术-艺术-文化”的三维教学体系。例如,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舞蹈与戏剧学院开设的舞蹈影像课程,采用多维度融合创作培养模式,课程培养使用舞蹈编导+影视编导的学习模式,要求舞蹈专业同学在前期策划阶段就开始将舞蹈编舞与影视化脚本创作相结合,通过镜头语言与肢体语言的深层对话,实现“1+1≥2”的异质互补。这种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跨学科协作能力,更使其在技术赋能中保持对艺术本真的坚守。

智媒时代的舞蹈影像课程还需培养“数字原住民”的数字素养。这包括对AI算法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对XR扩展现实技术的掌握、对大数据分析的解读能力等。这种数字素养不仅使学生适应技术变革,更使其在艺术创作中具备批判性思维——例如,在人机共创模式中,学生需判断AI生成内容的诗意性是否符合艺术表达的需求,从而在技术理性与艺术感性之间找到平衡,感受舞蹈影像真正的艺术魅力。

未来展望:数字方舟上的艺术新纪元

在智媒时代,舞蹈影像课程的发展创新与意义,在于其作为“数字原住民”一代的文化认知载体,在非遗传承、艺术创新、教育革新三个维度上的深远影响。它不仅是技术赋能的艺术表达工具,更是连接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科技、教育与实践的桥梁。通过这种桥梁,我们不仅能触摸到数字技术的冰冷逻辑,更能感受到非遗文化的温暖脉搏,这种交融与碰撞,正是舞蹈影像课程在智媒时代焕发新生的关键所在。

作者: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苗晓东

原标题:智媒时代舞蹈影像课程的发展创新与意义

转自:稿源:教育信息化在线   

中国教育信息在线页面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