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和家长说,单纯的心理疏导并没有办法彻底解决问题,但很多家长并不相信,也没有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和自己、和家庭有关。
一、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个案例便是这样,孩子的爸爸是心理学专业的博士,但孩子已经经历了3年与双相情感障碍的斗争。
小苗父母来找我时,他17岁,原本应该是上高三的年纪,但小苗高二时就被学校劝退了。在了解到孩子被劝退的原因后,我非常心疼。
小苗从小学六年级就患上了抑郁,这些年一直被这种负面的情绪困扰,在他读高中的时候,他在学校的天台上,准备离开让他万分难熬的世界,幸好被老师和同学发现,才保住了性命。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小苗的爸爸是心理学博士毕业,也从事心理咨询行业,但小苗的问题一直没能得到解决。
后来爸爸觉得自己对儿子的问题无能为力,所以开始从网络上寻找解决办法,于是找到了我们,希望通过外力来帮儿子解决问题。
接到案子后,我们迅速展开了介入与疗愈。
二、
经过了解,我们发现,小苗的死亡动力大于生存动力,生活中的负面经历渐渐磨去了他对生命的珍视。
01.爱的缺失
孩子的父母均存在原生家庭的创伤,两人都有爱抱怨、指责的习惯,俩人日常经常吵架,无暇顾及小苗的感受,导致孩子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无人理睬的状态。
甚至孩子在学业受挫时,特别是从班级前三名降到中下游,父母也没能及时安抚孩子,直到孩子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小苗妈妈才带他去看了心理医生。
02.负向的环境
小苗初二时结交了很多小伙伴,原本朋友越来越多,小苗的状态也应该越来越好,但令人没想到的是,那个关系非常好的男同学在初三的时候转校了,之后小苗便一直郁郁寡欢。
没过多久,另一名关系很好的女同学也去了别的学校读书,接二连三地失去好朋友,对小苗的打击非常大,他的状态也一天不如一天。
03.不断加重的“病情”
高二的时候,小苗便基本每天处于游离状态了,那个时候小苗的爸爸便开始帮小苗调整了,也开了一些药,但一直没有用。
他开始尝试自杀,老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劝了下来,自那之后,学校老师害怕了,于是和家长商量,劝退了小苗。
回家后,小苗的状态也很差,在家闹的天翻地覆,父母很头疼,爸爸也无能为力,他觉得自己没办法解决儿子的问题,于是找到了我们。
三、
接手这个案例后,我觉得很棘手,小苗开始抑郁的年龄太小,时间太长,而且正处于身心发展最关键的阶段。
最开始我们尝试通过小苗建立联系,但他防御心理很强,在聊天过程中也对我们的身份有所怀疑,我们没有成功。
后来我们直接以心理咨询师的身份和他建立了联系。
最初他依然不信任我们,他觉得我们和他爸妈是“一伙”的,对我们非常排斥,但我们没有放弃,一直在陪他。
他经常会发呆,而且还会哭,我们其实做不了什么,只能陪着他。
在陪伴的过程中,他终于敞开了心扉,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他内心其实是很想好的,但之前的事对他影响太大了,他走不出来。
在我们疗愈了一段时间后,有一天他突然对我说“老师,我感觉自己好像找回了一点过去的学习状态,或许我今年可能考不上什么很好的学校了,但我想开始复习功课,今年我还想要参加高考”。
在之后的高考中,他果然如约参加了,成绩虽然不是特别好,但好在专业是他比较喜欢的。步入大学后,他越来越有自信,有时还会向他爸爸请教心理学方面专业的知识,准备考中科院心理学的研究生。
直到现在,这个孩子和我还一直保持着联系,过年过节都会发来祝福。
现在他已经开始实习了,这两年状态一直非常好。
四、
通过这个案例,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无论是怎样的孩子,他们内心都是想向好发展的。
为什么小苗在最初状态那么差呢?
是因为最初父母对小苗是比较挑剔的“我对你这么好,你为什么会这样?”
在我们给孩子做了一些引导与陪伴后,他受益很多。
但我想说的是,我们的付出其实并不是最主要的,在这段时间我可能陪伴孩子走了一段路,最主要的其实是小苗父母的改变。
夫妻俩人最初意见是不一致的,孩子妈妈最初很排斥,认为我们是做不到让孩子变好的,因为孩子从一开始就开始做心理咨询,但一直没变化。
直到后来看到孩子在一步步变好,不再大吵大闹,不再时不时就哭,才开始有了信心。
另外,孩子的自救意识也很强烈,当他意识到自己未来的路很宽广时,他的状态也有了飞速提升。
所以,对于这种缺乏心理能量,无法对抗压力的孩子来说,父母稳定的情绪与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我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平台帮助更多家庭,帮助更多孩子,帮他们迈好人生的每一步!